首页banner

“三色经济”扮亮桑干河畔 折射煤炭生产转型之路

   发布日期:2011-05-0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梅山    浏览:8125    
 一条15.5公里的蓝色输煤专线横亘洪涛山,这条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北部的金龙输煤专线年输煤能力1500万吨,成为上接煤源生产基地、下连洗选发运基地的金色桥梁与绿色环保纽带。输煤专线运行之长、技术程度之高,堪称亚洲之最。这条“金龙”,折射出的是全国煤炭生产重点县山阴的经济转型之路。

  山阴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煤炭比重占到全县80%以上,煤炭兴、经济兴,煤炭衰、经济衰。近年来,山阴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创新了黑色煤炭、白色乳品、绿色生态“三色经济”多元循环发展模式。

  山阴县委书记侯元表示,全县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以及“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思路,全力打造全省多元循环发展第一县。

  山阴工业的循环发展之路,还是以煤为基,不过要多元发展,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从而实现煤炭经济循环发展。

  由中煤集团投资约31.1亿元建设的煤矸石发电项目,可为县城提供32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把新型煤炭经济与民生项目进行了完美“对接”。项目预计2011年7月实现双投,建成后,年可发电33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如今,全县已形成了以“黑色”煤炭为标志的煤炭产—运—洗—销和煤—电—冶—建以及粉煤灰、废弃水、电厂余热综合利用三大集群延伸工业循环链。

  在桑干河畔,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因为沼气的加入,促成了一种生物质能转换的高效农业,形成了牛—沼—粮、蓄—沼—菜的农业循环链条。全县每年45万亩玉米秸秆、15万亩谷黍及豆类秸秆经过“过腹还田”这道程序,既培肥了地力,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秸秆量,带动了牲畜养殖。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池5000个,500立方米大型沼气站6个。改良后的盐碱地玉米种植每亩增产200公斤以上,增收300元,每天约有200万元的牛奶款进入奶农的腰包。

  在生态建设中,仅2007年到2010年,全县累计投资就达5亿元,林地面积由2002年的9万亩跃升到目前的53万亩,8年时间造林面积增加了近5倍,人均林地占有面积达2.4亩。

  “依托‘绿色’,但不惟绿”,正是这样一种发展思路促成了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联动三产的发展新格局。全县立足广武旅游区这一基点,完成了广武劣质地10万亩治沙工程,并投资8060万元建设了广武石牌楼、汉武大帝及文武大臣雕塑群等七项重点工程,初步形成一个以边塞文化、古军事遗址、现代生态文明为特色的旅游区。同时,山阴在广武旅游区周边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果品采摘、特色餐饮等,带动第三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