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banner

李昌黎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 副教授

   日期:2022-06-14    


李昌黎于201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于2016-2019年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入选中山大学 “百人计划”,入职中山大学材料学院,任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新能源转化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曾先后在东京大学Kazunari Domen教授课题组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Curtis P. Berlinguette(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课题组进行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还原方面的合作研究。在半导体缺陷调控和能带设计、光电极表界面性质调控、以及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设计等方面做出了系列特色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包括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两篇), ACS Catalysis,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论文总引用2000余次,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21年获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Emerging Investigators(新锐科学家)”称号。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1-202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2024)、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2016-2018)和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启动项目(2019-2022)。

主要研究贡献:1) 在光电催化光阴极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改性p型半导体光阴极的技术路线。特别是针对氧化亚铜光电极稳定性差和光电压低的问题,首先提出在氧化亚铜基底上引入氧化镓缓冲层和氧化钛薄膜保护层对其进行界面调控,使吸光层与缓冲层之间获得优化的能带匹配,进而提高光电极的输出光电压和稳定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其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构建高效异质结光阴极的普适方法2)在光电催化光阳极方面,基于硅构建了金属/绝缘层/半导体(MIS)结构光电极用于高效太阳能分解水反应,揭示了非均匀肖特基势垒和原位催化剂活化对提升光电极光电压和活性的关键科学问题。3)在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设计方面,系统设计了不同比例的铜-银合金结构用于提升液相产物的比例,利用原位红外表征技术揭示了其结构-性能间的构效关系.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