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banner

能源体系建设已进入韧性时代

   发布日期:2023-12-27     浏览:304    

2022年,俄乌爆发冲突,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能源市场剧烈动荡,能源安全成为全球首要议题。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余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当前能源韧性不足的风险突出,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步入新发展阶段后的能源安全?

余国:全球能源发展环境发生深刻转变,四期叠加将使能源安全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一是国际格局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冲突和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加;二是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期,一些“史无前例”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能源应急呈现常态化趋势;三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行业加快低碳转型,与此相伴,新能源供应不稳定,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而化石能源投资不足,加剧市场波动;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在重塑能源系统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传统能源安全与新型能源安全交织,异常气候与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综合性能源危机令能源安全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更加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系统韧性是应对日益突出的“三角矛盾”的合理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能源韧性?

余国:全球能源安全评价涉及系统韧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能源系统韧性是指能源系统适应内外部扰动和冲击,并及时恢复正常运转的能力。在能源发展进入新环境、面临新形势下,韧性是平衡“三角矛盾”的有效途径,应当成为新型能源系统的本质属性之一。

全球能源安全得分与地缘政治具有高度相关性。1970年以来,全球能源安全状况在12个年份处于不安全状态,共经历了4次较为严重的能源安全冲击,除2008年金融能源危机之外,每一次能源安全冲击都对应地缘政治冲突或战争。当前,从行业周期看,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但地缘政治因素使得供需紧张,特别是俄乌冲突长期化及巴以冲突扩大化可能导致长期的地缘政治高风险期,加剧能源安全风险。此外,能源投资是供应的超前指标,2023年,能源供应投资预计增长7.3%,但化石能源投资仍未走出2014年以来的低谷,将影响未来供应稳定性。

可承受性直接受能源价格影响。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是几次冲击的共同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价格承受能力不同,发达国家承受能力更强。过高的能源价格引发通胀,拖累经济增长,加剧能源负担。与此同时,随着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可持续性总体呈改善趋势,但会出现阶段性的放缓。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推进能源体系的韧性建设?

余国:系统韧性先增后降,当前韧性不足的风险突出,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全球能源危机已呈现出影响因素复杂化、影响对象综合化和影响范围全球化的特征。提升系统韧性是全球跨越能源转型期、动荡变革期,实现能源安全的指南和桥梁,是应对不确定性、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升全球能源系统韧性。一是结构多元。重点是推进能源来源和品种多元化,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二是能力充裕。重点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提升储备和系统备份。三是供需灵活。重点是推进市场化和智能化,构建“集中式+分布式+智能化”的能源系统。四是合作高效。重点是协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利益相关方合作。没有能源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就不可能实现能源系统韧性。我们呼吁国际社会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提高能源治理体系有效性,努力实现全球能源可及、消除能源贫困,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2022年,俄乌爆发冲突,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能源市场剧烈动荡,能源安全成为全球首要议题。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余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当前能源韧性不足的风险突出,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步入新发展阶段后的能源安全?

余国:全球能源发展环境发生深刻转变,四期叠加将使能源安全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更趋复杂难料。一是国际格局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冲突和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加;二是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期,一些“史无前例”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能源应急呈现常态化趋势;三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行业加快低碳转型,与此相伴,新能源供应不稳定,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而化石能源投资不足,加剧市场波动;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在重塑能源系统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随着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传统能源安全与新型能源安全交织,异常气候与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综合性能源危机令能源安全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更加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升系统韧性是应对日益突出的“三角矛盾”的合理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能源韧性?

余国:全球能源安全评价涉及系统韧性、可获得性、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能源系统韧性是指能源系统适应内外部扰动和冲击,并及时恢复正常运转的能力。在能源发展进入新环境、面临新形势下,韧性是平衡“三角矛盾”的有效途径,应当成为新型能源系统的本质属性之一。

全球能源安全得分与地缘政治具有高度相关性。1970年以来,全球能源安全状况在12个年份处于不安全状态,共经历了4次较为严重的能源安全冲击,除2008年金融能源危机之外,每一次能源安全冲击都对应地缘政治冲突或战争。当前,从行业周期看,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但地缘政治因素使得供需紧张,特别是俄乌冲突长期化及巴以冲突扩大化可能导致长期的地缘政治高风险期,加剧能源安全风险。此外,能源投资是供应的超前指标,2023年,能源供应投资预计增长7.3%,但化石能源投资仍未走出2014年以来的低谷,将影响未来供应稳定性。

可承受性直接受能源价格影响。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是几次冲击的共同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价格承受能力不同,发达国家承受能力更强。过高的能源价格引发通胀,拖累经济增长,加剧能源负担。与此同时,随着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可持续性总体呈改善趋势,但会出现阶段性的放缓。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推进能源体系的韧性建设?

余国:系统韧性先增后降,当前韧性不足的风险突出,能源体系进入韧性建设的新阶段。全球能源危机已呈现出影响因素复杂化、影响对象综合化和影响范围全球化的特征。提升系统韧性是全球跨越能源转型期、动荡变革期,实现能源安全的指南和桥梁,是应对不确定性、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升全球能源系统韧性。一是结构多元。重点是推进能源来源和品种多元化,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二是能力充裕。重点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提升储备和系统备份。三是供需灵活。重点是推进市场化和智能化,构建“集中式+分布式+智能化”的能源系统。四是合作高效。重点是协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利益相关方合作。没有能源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就不可能实现能源系统韧性。我们呼吁国际社会从人类共同命运和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提高能源治理体系有效性,努力实现全球能源可及、消除能源贫困,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